“4月决断”?六大公募基金最新研判
专题: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中国多领域硬核反制美国关税霸凌
【导读】4月以后,市场何去何从?六大公募基金最新解读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A股市场一直有“4月决断”的说法。
进入4月份,新的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陆续披露,会导致市场预期重新调整,也即所谓的“4月决断”。
最近市场交易量开始下滑,市场整体较为平淡,波动加剧。
步入4月,预计市场驱动力和关键影响因素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今年4月的市场表现如何预期?当前基本面是否支撑市场企稳?哪些领域可能会成为全年主线?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富国基金、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平安基金基金经理林清源,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诺安精选价值基金经理唐晨以及兴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袁作栋。
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 黄继晨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 林清源
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 汪立
诺安精选价值基金经理 唐晨
兴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袁作栋
在业内看来,每年4月,随着两会政策的落定、开工的进行,叠加年报和一季报的披露,市场逐渐从预期和风险偏好驱动向现实定价转换,这可能是“4月决断”的底层逻辑。
基本面交易和风险偏好收缩主导下,市场将围绕业绩景气度和确定性较高的方向进行交易。
从大方向和策略上,“4月决断”并不能成为我们调整组合的一个充分条件,更多是考虑产业逻辑。
当前市场对经济复苏弹性的预期并不高,整体4月中上旬预计仍是震荡承压为主,部分景气领域具备结构性机会。全年主线仍是产业趋势向上、政策加码的科技板块,其中更多是以AI产业链为核心。
4月迎宏观经济和一季报大考
市场开始转向现实定价
中国基金报:如何理解A股“4月决断”这一现象?今年4月的市场表现如何预期?
黄继晨:每年4月都是年报和一季报的集中披露期,一季报经营情况往往对全年经营景气度具有前瞻指导作用,这可能是“4月决断”的底层逻辑。
富国基金:春季躁动、4月决断,市场往往在4—10月才会形成一种比较确定的趋势或风格。一般而言,在4月之前,由于政策未定、旺季未到,市场虽有春季躁动,但交易主线往往都是上一年度的线性外推,或是对两会政策的期待;但4月之后,随着两会政策的落定、开工的进行,全年的政策和经济格局初定,叠加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披露,市场可以基于政策面和基本面作出更加清晰的方向性选择。
复盘过往A股在4月的行情演绎,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行业轮动加大,缺乏清晰主线,处于混沌期;二是“跌多涨少”,尤其是春季躁动胜率较高的小盘成长,会出现明显的“高切低”现象,逐渐步入一个更加均衡的阶段。从核心原因看,在“两头看预期,中间看现实”的交易特征下,4月会迎来宏观经济和一季报的大考,交投情绪趋于谨慎,前期超涨的品种出现回调,进一步向确定性较强的细分方向聚焦。
林清源:“4月决断”指作为A股市场的关键节点,4月开始进入一季报和年报密集披露期,投资者会因财报不确定性而谨慎,但4月财报披露后,就能判断全年业绩主线。最近市场交易量已开始下滑,市场整体较为平淡,波动可能加剧。
唐晨:A股市场一直有“春季躁动、4月决断”这种说法。春季躁动通常表现为上一年趋势的延续,或由涨价逻辑等各种事件驱动。这一现象的形成,或由于从上一年的10月份到下一年的3月份有较长时间的业绩披露真空期。而进入4月份,新的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陆续披露,会导致市场预期重新调整,也即所谓的“4月决断”。但是,每一年的情况差别很大,并不存在一般性。对于今年4月的市场表现,我们会参考2013年,总体上或偏震荡,震荡过后结构性机会可能更加突出。
袁作栋:“4月决断”是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窗口期,4月份是A 股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年报和一季报的时期,市场会根据定期报告来分析各个行业和上市公司的景气度和发展趋势,选择当年市场的主攻方向,所以称作“4月决断”,也叫“一季报定方向”。
2025年是市场底部起来的第一年,我们对于4月份的市场表现比较乐观。关税等世界宏观环境的冲击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扰动,但是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较低,对于宏观政策也充满信心,仍大有可为。
汪立:每年4月都是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披露的窗口,市场逐渐从预期和风险偏好驱动向现实定价转换,基本面对股价的影响较大。由于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指引对全年A股盈利方向有较好的指引作用,同时4月政治局会议承上启下,对全年经济发展作出指引,市场会基于微观企业盈利和宏观政策基调对股价进行修正。
对于今年4月,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修复并非一蹴而就,海外波动和政策不确定性也在增大,可能会带来市场的阶段性波动。但近年来市场学习效应显著增强,本轮“4月决断”开启较早,不排除提前结束的可能性,等4月中上旬结束,A股可能又会进入到比较好的布局窗口期。
市场将围绕业绩景气度和确定性较高方向交易
中国基金报:步入4月,预计市场驱动力和关键影响因素会发生什么变化?
林清源:市场驱动力将从政策预期转向企业盈利和宏观经济数据。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加剧。此外,AI和科技板块的创新进展可能成为亮点,吸引资金流入。
袁作栋:市场驱动力的核心是业绩,2024年年报是对过去的总结,2025年一季报是对未来的展望,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些业绩良好、估值便宜的公司有很大的机会。尤其是那些2024年业绩一般、2025年开始反转的公司,机会更大。
汪立:4月市场将围绕海内外的现实因素进行交易。
海外方面,刚刚落地的“对等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后续贸易伙伴如何反制是摩擦走向的关键,重点跟踪中美贸易谈判进程。
国内方面,上市公司年报落地后,关注一季报是否进一步有更加清晰的景气线索浮现,以及上市公司对未来业绩的指引。基本面交易和风险偏好收缩主导下,市场将围绕业绩景气和确定性较高的方向进行交易。
此外,外部超预期的关税政策落地后,本轮国内政策留有“后手”,前期较有定力的政策是否能够转向对冲值得期待。最近的一个验证窗口是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关注政策定调是否有边际变化。
黄继晨:进入4月,我们认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包括:1)一季报业绩强弱对比;2)全球贸易政策变化;3)国内需求侧刺激政策变化等。
富国基金:对于今年的“4月决断”,核心关注点有四个。一是盈利,包括宏观经济复苏持续性的确认和一季报“大考”的验证;二是政策,核心是关注4月政治局会议,会根据今年的开局局势来做政策的校验,从而决定是延续还是调整之前的政策基调及具体举措;三是产业,核心是国产AI技术和应用进展,是否有新的催化出现;四是关税,核心是美国“对等关税”的落地情况,以及关税上调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唐晨:政策可能是4月市场的首要变量。一个重要节点就是美国施加“对等关税”,我们认为这很可能引发国内新的政策出台,包括产业、市场等方面。因此,市场需要重新评估这一系列变化,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新的预期。
“4月决断”
不能成为调整组合的充分条件
中国基金报:当前您的组合是否针对“4月决断”进行了调整?在行业配置上,更倾向于高股息、顺周期还是科技成长?逻辑是什么?
袁作栋:我们在持续优化组合,不断在年报和一季报中挖掘那些估值便宜、景气度改善的个股。行业配置上会倾向于减少高估值的科技,增加低估值+景气改善的周期和消费类个股。背后的核心逻辑是科技、消费和周期都有很好的中期投资逻辑:科技受益于以AI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消费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周期股的供给侧改革带来长期的格局改善。都有中期产业逻辑的基础上,估值低和短期数据验证的方向就都是很好的机会。
唐晨:我们的配置思路是聚焦于产业级别的大机会,从“底层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再到“场景爆发”,做完整生命周期的投资布局。因此,从大方向和策略上,“4月决断”并不能成为我们调整组合的一个充分条件,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产业逻辑。行业上倾向于科技成长,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投资方向。科技力量是当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加速器”,也是抵御外部风险的主要抓手;同时,科技行业仍处于“加杠杆”的周期中,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从业绩表现上也能印证这一点。我们非常看重科技行业“非连续性创新”产生的估值洼地,把握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会。
黄继晨:我们依然重点看好科技成长,主要基于:一是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唯有新产业发展打开增量市场空间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存量问题;二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也有利于新兴产业的估值扩张。
林清源:整体调整不大,行业配置集中在AI相关领域,如AI端侧的芯片公司等,买入逻辑基于AI眼镜产品未来可能的爆发,从长期看,AI端侧产品如AI眼镜,AI耳机和AI玩具出货量的提升是较为确定的。
科技成长仍是全年主线首选
中国基金报: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您认为当前基本面是否支撑市场企稳?哪些领域可能会成为全年主线?
汪立:从今年1—2月经济数据看,当前经济运行状态仍没有跳脱近年来一季度季节性回升的经验规律,1月春节效应主导下的物价、金融、消费数据的回升,在2月均迎来回落,本质上还是本轮内生需求修复仍需巩固。因此,当前市场对经济复苏弹性的预期并不高,整体4月中上旬预计仍是震荡承压为主,部分景气领域具备结构性机会。
全年主线仍是产业趋势向上、政策加码的科技板块,其中更多是以AI产业链为核心。DeepSeek的发布显著加速了AI普惠化进程,国内AI的产业逻辑正向中下游应用端的多元化创新转变。随着AI在各个领域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更多创新的AI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有望加速涌现,今年有望成为AI应用落地元年,是我们需要重点跟踪和关注的全年主线。
唐晨:从长周期角度看,市场企稳已是既定事实,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其实是一个交叉验证的过程,换句话说,市场已经兑现了一部分预期。至于全年的主线,科技成长仍是首选,值得强调的是,在通常我们理解的科技板块之上,“地瓜经济”可能也需要重视。
林清源:随着一季报和年报披露,基本面支持市场企稳,大型指数成分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置,但小盘股整体压力较大。全年看,AI科技领域可能是主线,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消费和房地产领域整体空间有限,但政策刺激可能带来局部机会。
袁作栋:当前市场基本面能够支撑市场企稳,不一定是基本面多么靓丽,而是市场已经较为充分地反应了差的数据,没有那么充分反应好的数据。有个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Q1一些公司发布的年报预报,24年的业绩比较一般,但是股价却没有继续随之下跌,有些甚至是上涨。这说明,市场已经对负面的业绩有了充分的定价。对于那些业绩不错个股,年报出来,持续上涨。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全年主线来看科技、消费和周期都很有机会,有可能是此起彼伏,轮流做主线。
黄继晨:我们认为市场机会主要集中于低渗透率的新兴成长领域,如:AI应用(偏硬件和互联网)、人形机器人、新兴消费、创新药、半导体零部件国产化等。
富国基金:从1—2月的经济数据看,核心亮点有三个维度。
第一是“硬科技”和“两新”强,而“旧经济”弱。一方面,随着大模型在电子、汽车、化工等重点工业领域开始实现规模化应用,带动算力产品需求激增和智能化产品订单大涨,相关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两新”政策的加力扩围也带动“两新”相关产品实现两位数的产量增长。
第二是消费领域“电子>家电>汽车”。1—2月,受补贴扩围影响,边际受益更为显著的电子类产品增速较高。与之相反的是,家电类增速降至10.9%,汽车类增速降至-4.4%。
第三是有色金属等“涨价”特征显著。从1—2月PPI变动看,年初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比如铜、黄金,核心是源自强关税和弱美元的共同影响,也带来有色、化工等行业利润改善极为明显。
海外扰动或是未来一段时间较重大的潜在风险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近期市场的波动?接下来,您认为最大的潜在风险是什么?组合中如何对冲这些风险?
富国基金:最近市场的波动主要来自三方面:快速上涨后市场内生的波动性加大、“4月决断”窗口期投资者的犹豫,以及海外不确定性的扰动。
当然,当前市场的波动本质是估值修复节奏、经济弱复苏、国内政策预期,以及海外扰动之间的再平衡过程。但短期的波动,并不能改变A股中长期配置价值。一方面,在全球资金再平衡的过程中,比的是“谁更好”或者“谁没有更坏”的逻辑。对于中国权益资产,在相对较低的估值、经济不会变得更差的预期,以及政策逐渐加强的预期中,具有中长线的性价比。另一方面,科技资产重估的宏大叙事仍未落下帷幕,这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海外的扰动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较为重大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海外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也体现在最近全球股市的波动加大,避险情绪的升温。另一方面,若实质性的关税政策落地,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营收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
袁作栋:当前市场波动一方面是由于1月份上涨以来一直到3月份,市场内在有回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关税带来的情绪冲击也额外加成。
组合中会规避出口高度相关的个股,重点放在以国内需求为主的科技、消费和周期方向,同时通过选择估值相对较低的个股来应对可能的风险。
黄继晨:后续主要风险预计集中于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这对企业供应链组织和终端需求可能带来双重不确定性,继而影响企业估值,应适当关注。
唐晨:近期的市场波动符合股票市场自身规律,是一个风险收益再平衡的过程。接下来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技术落地与资本沉没速度的不匹配”,以及一些“黑天鹅事件”。我们的组合中会赋予确定性更多权重,比如业绩的确定性、技术路线的确定性、场景渗透的确定性、政策的确定性等。
林清源:近期市场波动主要源于财报季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担忧,最大的潜在风险包括贸易摩擦升级。为对冲风险,组合中增加了估值较低的股票,以提升稳定性,降低系统性风险暴露。
汪立:近期市场波动,一方面是国内进入4月业绩验证期,市场对部分板块业绩不及预期的担忧正在增加,从而风险偏好收缩;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剧烈动荡,尤其是科技龙头大跌,以及特朗普关税等外部不确定性扰动下,导致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收缩、资金快速流出,拖累国内市场情绪。
关于4月的风险点,从内部看,来自去年上市公司年报的承压,拖累市场情绪;从外部看,来自特朗普政策以及后续全球贸易谈判进程的不确定性。等风险兑现结束后,4月下旬A股整体大盘回暖有望。
尽量不要在拥挤的方向“狂欢”
中国基金报:目前对于普通投资者,您有何操作建议?
袁作栋:2025年是重要的机遇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确实会对市场有较大的冲击,市场波动会比较大。所以建议普通投资者采用定投的方式积极参与,同时减弱市场波动对于持仓的心理冲击。
富国基金:在低利率和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居民的资产配置逐渐从“Growth组合”向“Income组合”转变,即居民对资本增值的需求,逐渐转化为强调资金规划和稳健增值。在此背景下,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可能需要从四个层面出发:第一,尽量抵御系统性风险。投资者需要具备全局视角,更好地限制巨大潜在损失的出现。第二,对单一资产收益率的追求,转化为资产配置的需求,可以减少单一资产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第三,在低利率时代,尽可能地创造稳健回报,任何能够获得稳定性收益的机会都值得关注。第四,尊重市场,理解周期。资本市场具有复杂性和周期性,投资者面对波动时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耐心,只有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期的投资目标。
在权益资产投资上,一方面,尽量不要在拥挤的方向“狂欢”,在行业配置上从单一方向转向“均衡配置”,不要忽视红利的价值。另一方面,重视长期视角与定投思维。
唐晨:投资者要在遵循自己风险偏好的基础上理性投资,投资方向要明确且坚定。当市场趋势能反映出更多“确定性”时,可以适当入场。如果看不清方向,当下保持观望是更为审慎的选择。操作要有充分的准备,从长期角度看,目前并不适合放大杠杆。
林清源:对于普通投资者,建议回避业绩预期较差或估值较高的公司,优先选择低估值、偏稳健的大型蓝筹股,保持耐心,等待市场企稳信号。长期看,可关注AI科技板块的布局机会,但需精挑细选注重估值。
汪立:短期来看,在4月内外因素扰动加大的窗口下,需要做好防守,持仓向具备确定性的红利、内需消费板块,以及部分有景气线索的领域进一步倾斜。
长期来看,把握科技这一重要的长期主线。以DeepSeek发布为起点,国内科技领域开启新一轮突破,机器人、AI Agent、智驾等下游应用创新层出不穷,有望成为本轮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信心来源。类似2013—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行情、2019—2021年新能源车行情,今年随着各行业AI渗透率快速提升、更多垂直应用加速落地,从AI到“AI+”的广泛行业都存在着战略性成长机会,这是中国本轮行情主升浪的根基。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木鱼
发表评论